新華社北京5月14日電(記者 胡浩 呂諾)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和收入越來越有保障,而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的身心健康仍需政策關愛;子女希望常伴父母左右,而“老漂族”異地醫保報銷問題卻無法解決……近年來,不少公共政策在執行中頻頻遭遇尷尬,“家庭視角”的缺乏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。
 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,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。“國是最大的家,家是最小的國”。上世紀80年代以來,世界各國更加關註家庭發展,特別是發達國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時,更多地考慮到對家庭的支持,增強家庭功能,以使家庭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。一方面,家庭的自我保障逐漸轉變為由社會與政府共同支持,各國政府探索通過新的福利政策安排來應對家庭功能的變化,家庭逐漸成為社會政策的主要關註層面;另一方面,家庭政策從支持型轉為發展型,福利政策的對象開始從一部分貧困階層擴大到一般居民,福利內容也從單一的經濟補助轉變為非貨幣化的福利服務。
  目前,我國仍然處於家庭的自我保障階段,家庭是滿足社會成員保障和發展需要的核心系統。但是,在社會轉型中,家庭越來越難以獨立應對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,也越來越需要家庭政策的支持,需要儘快建立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長期家庭政策和制度安排,需要在制定發展政策過程中對家庭變遷作出回應。
  以“家庭視角”考慮制定公共政策,要促進每個家庭成員身心健康和自我發展,從而對實現經濟、社會和人口的長期均衡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;要在城鎮化進程中強調對留守家庭和留守兒童的關註、對流動家庭和流動兒童的關註;在老齡化進程中加強對獨居老人的支持,對社區養老和養老機構的發展給予政策支持;在消除貧困的制度安排中根據家庭的整體狀況來評估家庭的需求,給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。
  以“家庭視角”考慮制定公共政策,要將促進家庭發展納入國家發展戰略,要在生活保障方面給予家庭直接的財政支持,要針對計劃生育家庭建立福利政策體系,還要大力開展家庭服務,要註重培養新型家庭文化,重視加強提升家庭嬰幼兒撫育、青少年教育和老年人贍養能力,積極探索以社區為載體的家庭服務體系,為家庭提供醫療培訓、照護等相應支持,全面提升家庭可持續發展能力。  (原標題:評論:公共決策,不妨多一點“家庭視角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mnj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